除了宣纸,一般人能叫出品名的书画与印刷纸恐怕没有几种。多数人想象中,古人科技能力低下,用的纸应该很差吧?事实刚好相反,我们今天能够用上iphone6,却未必生产得出古法精制的书画纸。由于传统造纸成本高企,以及原材料的消失,很多优秀的制纸方法渐渐失传了。
藏经纸
藏经纸:在传本古籍中,唐以前的纸写本已经很难看到,时代较早的纸写本要算唐人写经和刻印的佛经。还能常见到的唐人写经多用藏经纸。藏经纸颜色黄褐,犹如茶色。略有棉性,质地厚硬,不透明。唐人所写佛经、道经,和宋、元、明刻印的释道藏经纸多用这种纸。藏经纸名称的又来,可能即源于此。用之于刷印书籍的,传本中还很少见。
麻纸:麻纸名称的由来,大概是由于制作原料中麻的成分最多。麻纸有白麻纸、黄麻纸两种。白麻纸正面洁白光滑,背面略显粗糙,有草棍纸屑黏附,而实质上却是很细很薄,质地坚韧,耐久性很强,如不着潮经久不会变质。黄麻纸,色略黄,有的比白麻纸略厚,其性能与白麻纸相仿佛,看起来更显粗糙一些。无论白麻纸、黄麻纸,纸纹(俗称帘子纹)都比较宽,约有二指左右,也有的纸纹不太明显。宋朝印书多用这两种麻纸。近代和元朝初期印书和宋朝末年大致相同,据传本所见,采用黄麻纸的比较多些。元末印书的麻纸,纸纹却变窄了,只有一指左右宽度,纸的粗、细、薄、厚及坚韧性能,与宋朝麻纸没有多大区别。直到明朝初期,仍有用麻纸印书的。麻纸对风吹日晒也有很大抗性,所以有些宋元印本,流传至今将近千年,犹完整如新。
黄麻纸
麻纱纸:宋朝时候,福建建阳县是一个刻书中心地区,造纸工业特别发达。建阳县麻沙镇所出产的纸名麻纱纸。色稍黄,没有纸纹。薄厚韧性与麻纸差不多,宋版麻纱本多用此纸。
蚕茧纸:蚕茧纸有两种颜色,一种洁白如玉,一种呈乳白色。质细而薄,有光泽,从表面看来颇与丝绵相似,韧性很强,元朝印本中,有少数用蚕茧纸。
蚕茧纸
罗纹纸:罗纹纸,颜色洁白,质地细薄柔软。有显著的横纹,看去与丝织的罗绸一样,所以叫罗纹纸。这种纸的出产时代已久,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并用以印书。但宋元本用罗纹纸印刷的,传到今天的亦属罕见。明清印本中有时还能见到,如雍正间武英殿本《唐宋诗文醇》,席启寓刻的《唐百家诗》,是用罗纹纸印的。郑西谛先生印的《中国版画史图录》,其中一部分是用旧罗纹纸印的。
罗纹纸
棉纸:棉纸(南方称皮纸),有黑、白两种。白棉纸颜色洁白,质细而柔,纤维多,韧性强。黑棉纸色呈黑黄,韧性稍差。明代前期印书多用棉纸。嘉靖以前所产棉纸比较细薄,隆庆以后就稍显粗而且厚。用棉纸印书的比重也大为减少。清初还有少数用棉纸印本,以后就更少见了。
贵州棉纸:这种棉纸,因为是贵州土产,所以称为贵州棉纸。颜色灰白,不太漂亮,薄厚中等很匀称,棉性大,纤维粗,质地松软,使用起来能够持久延年,印出书来不甚美观,故未被广泛采用,只有清末时贵州、云南的印本书,一部分采用了这种纸。
河南棉纸:河南棉纸也是因产地而名。颜色白而略呈黄色,薄厚不太均匀,看来很粗糙,但却绵软有韧性,印书采用不广泛,只有清末民初河南本省刷印地方志书,一部分采用了这种纸。
山西棉纸:山西棉纸,颜色灰白,比贵州棉纸稍厚。韧性较强,质地略细,印书没有广泛采用,清末印刷地方志书有的采用。
棉纸
竹纸:因为颜色微黄,故又统称黄纸。其制作原料主要是竹子,故以竹纸为名。宋元时期即有出产,纸性稍脆,韧性较棉纸差。宋元以至明初,间有使用印书的,但为数很少,明嘉靖以后,直到清朝,用竹纸印书的最为普遍。
竹纸
梗棒纸:梗棒纸是元朝末年印书所采用的一种纸,也属于竹纸一类,质地粗糙,纸面涩滞,背面多碎草屑,厚而且脆,古书业把这种纸叫梗棒纸。以后用这种纸印的书,传本中已不多见。
开花纸:开花纸南方叫挑花纸。据说这种纸产自浙江省的开化县,所以又叫开化纸。质地细腻,极其洁白,无纹络。纸虽薄而韧性强,柔软可爱。清代顺、康、雍、乾内府和武英殿刻印的图书多用开花纸。那时产量较多,质量也高。嘉、道以后的产品质量较前降低,数量也大大减少。家刻本中也有采用,但为数很少。开花纸印本,美观漂亮,武进陶湘最喜收藏殿版开花纸印本。
开花榜纸:开花榜纸从表面看来与开花纸相似。比开花纸厚,颜色略显发乌,质量次于开花纸。开花榜纸的出产比开花纸为晚,清嘉、道间一部分殿版书用开花榜纸刷印,可是流传到现在的,也已经很少见了。
太史连纸:太史连纸纸质骨立,正面光润,背面稍涩,没有草棍纸屑黏附,韧性比棉连纸差,纸料很细,色黄。清朝康熙以后印书,采用这种纸的比较多。如《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就曾采用此纸。
机器连史纸:机器连史纸是用机器制造的,颜色稍黄,这种纸生产较晚,清末民初才被印书采用。中华书局印《四部备要》,就用的是机器连史纸。
连史纸
棉连纸:棉连纸是宣纸的一种。色白如玉,匀净细腻,绵软有韧性。清末民国间比较考究的印本,往往采用棉连纸。另外还有汪六吉制造的六吉棉连纸,纸质比棉连纸薄,绵软有韧性,摹拓碑版彝器多用此纸。
川连纸:因产自四川,所以叫川连,色比粉连纸略黄,也有一种白的,稍有韧性,薄厚不甚匀。印出书来不甚漂亮,其它地区印书很少采用,只用于本地方的出版物,如四川的一部分县志,就是川连纸印。
洋粉连纸:色灰白,正面平滑有亮光,背面粗涩,薄而且脆,不甚延年,也是用机器制造。清末民初的排印本书,石印本书,多用粉连纸印。
玉版宣纸:安徽宣城是个产纸的地方,这里所出产的纸统称宣纸。细分起来,品名繁多,印书常用的有“玉版”、“棉连”、“料半”等。玉版宣纸,色白,质细而厚、很能吸收水分,韧性比棉纸稍差。清末民初印刷金石、考古、印谱、书画册等,往往采用这种纸。
料半纸:料半纸也是宣纸的一种,比玉版宣薄,颜色洁白,性绵软。用以印书漂亮美观,晚清至民国一部分书采用此纸。
毛边纸:色呈米黄,故亦简称黄纸。正面光,背面稍涩,质地略脆,韧性稍差,牢固程度次于太史连。《常昭合志稿》有云:“天下购善本书者,必望走隐湖毛氏,所用纸,遂从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至今犹存其名不绝。”毛边纸名称之由来,可能即始于此。清乾隆以后印书用纸,除太史连纸、棉纸外,有一大部分是用毛边纸印的。
毛边纸
毛太纸:毛太纸与毛边纸颜色相似,质量次于毛边纸,纸幅也小,薄厚不等,有明显的直纹。清同、光间用毛太纸印书较多。
高丽纸:高丽纸类似朝鲜印书用纸,其名称由来可能即缘于此。高丽纸产自河北迁安,色白、质厚、有绵性,很坚韧,有明显的直纹。我国用高丽纸印书的较少,多用以染色作书皮用。
高丽纸
桑皮纸:桑皮纸有黄色、白色两种,质地坚固。因制造原料有桑皮成分,故名桑皮纸。据说宋朝、元朝和明朝初期,曾有用以印书的,但传本中却很少见。
迁安纸:迁安纸俗称茅头纸,色灰白,质地厚而松,略有绵性,因产自河北迁安县,故称迁安纸。民国初年所印民间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通俗用书,有些是用茅头纸刷印的。
官堆纸:官堆纸比毛边纸略厚。金陵书局印书,多用官堆纸。
库笺纸:白色黄色都有,韧性极强,有薄、有厚。清朝宫内用以包裹东西,纸幅多是二尺见方大小。民间流传很少,民国十九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用薄库笺纸影印过一部分字帖画册。明清两代内府图书多用厚库笺纸染成磁青色装订书皮,世称“库磁青皮”。内府有时用以钞写佛经,五彩套写,绚丽雅致。后来书店装修古书,遇珍善本也用库磁青皮。
册子纸:册子纸又叫库钞纸。明朝有的印本,可能是为了节约纸张,曾用印上格子的公文纸,或已写上字的钱粮册纸,反转过来用空白的背面印书,所见册子纸的印本,多是棉纸。
日本皮纸:日本皮纸,又叫东洋棉纸。这种纸产自日本,黄色、白色都有,棉性较强,坚韧有力。日本印书多用这种纸。我国印书在清末民初间有用此纸的。
美浓纸:美浓纸,纸面光滑,细薄匀称。绵软有韧性。黎庶昌所印《古逸丛书》有一部分是用美浓纸印的,日本刷印古书,采用比较广泛。
湖南竹纸:俗称湖南黄。纸质松软,粗糙,无韧性,不延年。清同治、光绪间印书多用此纸。
//wqjdgj.com/zhongguogudaigujizhizhangzhongleijieshao/676e4164db973.article_6_166.html
下一篇:
古书鉴别基本技巧之一
上一篇:
关于古籍收藏善本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