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诗词文集
家谱族谱
方志县志
书法画册
字画卷轴
厂长:谷秋生
手机:13703270687 0317-7345110
传 真:0317-7271186
微信公众号:jdgjys 
官网:wqjdgj.com
地 址: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开发区衡山道六号
印刷资讯

续修家谱之风在燕赵大地兴起

来源:本站 | 发布时间:2014-07-13 | 浏览量:296062

近年来,家谱热从南向北迅速伸展,彰显着民间的文化自觉。

天下有史,郡国有志,家族有谱,是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三大核心内容。家谱承载的家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宝藏的一个重要构成。

从南到北,近年来家谱渐热

"最近几年,我们接收的家谱印刷业务越来越多,现在每年有二百多部。"吴桥县金鼎古籍印刷厂目前是长江以北最著名的古籍线装图书生产企业之一,线装宣纸印 制家谱、方志、经典是其主要业务。该厂厂长、沧州市产业文化协会副会长谷秋生对记者介绍,来印家谱的,南方人、特别是江浙一带居多,往往工程浩大,因为他 们的老谱保存得好,上下几千年的都有。我们刚刚完成印制的合肥李鸿章家族《李氏族谱》,每部共40册,其中影印老谱24册,共印了300套,总造价80多 万元。由李鸿章的第三代孙主持编修,族谱除分送族人外,还送到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收藏,这部谱书,有着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这部浩大的李氏族谱,记录在世者就达一万两千余人,这是自1917年后第一次大规模重修。

"我们这里接手的名人家谱,有鲁迅家族、蒋鼎文家族等,一般历史跨度达三千年。"谷秋生说,"江浙一带文化底蕴深厚,加之近年经济发达。更重要的是其家族 老谱保存完好,没有老谱,就没有办法,比如我自己,整天帮别人家印家谱,自己家却没有家谱,总觉得生命里少了点什么,但我们家老谱没有,只能上溯到我曾祖 父,高祖父叫什么名字,我们从哪里搬迁来的,都不知道了。"

因为印刷完族谱要送货,谷秋生见识了南方人对家谱的重视,要举行隆重的祭祖、祭谱仪式,整个家族要举行盛大的聚会。

近年来,续修家谱之风在燕赵大地也开始兴起。谷秋生介绍,前几年,他们都是印制南方的家谱,河北的一年不过一两部,现在每年有几十部。

在安新县做生意的曹先生今年48岁,去年曹氏家族修谱,他捐资20万元,谱书修成,在自己村里请人唱了三天大戏。他对记者表示,自己有能力为祖先、为家族做点贡献很开心。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现在家谱的编修一般由家族内热心公益、德高望重的人士主持,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自愿赞助。修家谱这项工作一般都是义务,不拿报酬,以求上 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宗亲。"现在修家谱是抢救性的,大多是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们在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一代人不修,后代再想续谱,也无回天之力。"谷秋生 说。

谷秋生是一个家谱爱好者,除了收藏自己印的家谱,还在市场上买回了二三百部,现在他手里一共有两千三四百部家谱,他正筹建家谱研究会和家谱展览馆。

家谱记录时代变迁

国家早就注意到家谱的重要性,三十年前,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 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教制度及地方史资料,它不仅对开发学术研究有重要价 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当时,对外开放政策刚刚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同胞利用家谱来找自己的血缘关系。

当时这一文件的出台推动了一股家谱续修的热潮。时隔三十年,许多家族开始重修。在中国古代,往往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传统。世界许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许焕常说,三十年就是一代人,如果家谱不修,发生人口迁徙的变化,许多人找不到根了。

许多老者回忆,在很久以前修家谱,都是家族人平摊费用,家族中热心于此、并有一定文化的人参与,修家谱是个非常艰难的事,因为家族宗亲往往分居很多地方, 当时的修谱人都是肩上背着褡裢,一头搁着笔墨,一头放着干粮,都是靠步行,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一个县到另一个县,往往修一部家谱要好多年。

1984年以后,家谱开始复兴时,家谱的修订也很艰难,比古时好的是有了长途汽车和自行车,许多家谱也从单纯的手抄变成了油印或者打印。

今天,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为家谱的修订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使得家谱接续的范围更广、更长远,甚至有的家谱修订利用网络电话联系,不出家门,就可以完成,然后正规印刷出来,非常精美。

入谱的内容也大有变化,在早年的家谱中,女子多不入谱,现在不同了,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和男女平等的思想,许多新修的家谱都记录了女儿,甚至女儿的夫家信息也可以查到。

个性化的家谱也越来越多,在记者见到的一本陕西任氏家谱中,每个家庭的男女老少,彩照、身份证号,职业、住址、电话都一一收录,成为了一本宗亲通讯录。

现在还出现了许多电子家谱、各个姓氏的网站、宗亲联谊会等,家谱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和公开化。

新乐市双晶史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史雪林说,国史由三部分组成:正史、地方志、家谱。

一本家谱,联系的是血脉亲情,更是中华文明史的见证。

在我国,体系最完备、清晰的是《孔子世家谱》。2009年9月24日,第五次续修告成颁谱大典仪式在山东曲阜孔庙隆重举行。《孔子世家谱》第五次续修始于 1998年,2007年12月31日结束登记,历经十载。续修的《孔子世家谱》为接续1937年的民国谱。全谱共80册,4.3万页,2000余万字,录 入总人数约200万人,耗资千万元人民币。新版世家谱首次出版共印总谱430部,抽印各支谱16980部。

学界认为这部《孔子世家谱》不仅是联系全球孔子后裔的纽带,也增强了华夏民族"血缘同宗、文化同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新家谱对研究儒家学说及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家谱,一个巨大的文史、科学宝藏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过:"族姓之谱实为重要史料之一例。如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 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和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之外,更无他途可以得到资料。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

吴桥县民间方志学者张宪臣深有感触,方志的许多史料来自家谱,而家谱的修订,许多历史背景、家族名人的史料又要依靠方志,它们是互相印证的关系。

大半生从事文史研究的海兴县县志办主任刘立鑫对记者说,家谱是个宝藏,我在工作中查阅的家谱不下一千部,县志的编修、历史的研究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信息,正史上没有记载,就要到家谱中去寻找。

刘立鑫介绍,此前与友人编著的《沧州诗歌 东部卷》一书中,大量的入选诗词都是来源于家谱。

与家谱相关的是家族文化,近年来,关于姓氏的来源、流布的研究在学界越来越热,成为历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家谱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在欧美一些国家,人们通过绘制家谱树,记录家族成员的相互关系。家谱树,又称谱系图、世系图,是一种描绘家庭关系的树状结构 图,树中的每个成员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家族起源、家族关系以及其他成员的基础信息。许多复杂的家谱树经常应用于医学、系谱学和社会工作当中,被称为基因 家谱图。

美国著名的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经过十二年的考证研究,追溯到他的六代以上的祖先昆塔·肯特,一个从非洲西海岸被白人奴贩子掳到北美当奴隶的黑人,描述 了他在非洲的自由人生活,他和他的子孙在美国奴隶制下的苦难历程,以及这个家族获得自由后的经历,写出了历史小说名作《根》,《根》总体来说就是一部家 史。

在张宪臣近年编制的多部家族志(谱)中,增加了生卒年月,以及死亡原因、患何种疾病死亡,他说,这些信息会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一份依据和参考。

石家庄学者布瀛洲说,中国人的姓氏是有遗传密码的,它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国人五千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

中国人以父系姓氏记录家族历史的家谱,传承之久是世界独有,也成为世界人类学遗传与基因研究的宝贵资料。198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群体遗传学专家卡瓦 利·斯福扎教授将他的"姓氏基因"理论带到中国,从那时起,我国从事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科学家正式加入到这项研究中,近年取得初步成效,中国浩如烟海的 族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助力家族文化发展研究

近年来,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地推动姓氏文化的发掘。新乐双晶史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史雪林介绍,我们的研究会在家谱编委会的基础上成立,得到了新乐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新乐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管,新乐市民政局批准成立。

在江浙一带,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府,对家谱、家族文化的重视都走在了前面。多次到过江苏溧阳的史雪林介绍:溧阳市是继西汉杜陵史家之后史氏最大的一个发散中 心,当地政府对溧阳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工作非常支持,且溧阳史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几年前溧阳史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发动史氏企业家捐款,在溧阳史 侯祠遗址(溧阳市埭头中学)西侧征地上百亩重建了溧阳史侯祠,在其中还建有族谱大楼,专门收藏各姓氏家谱及地方志,至今溧阳史侯祠已经收藏了各分支史氏宗 谱200余部,其他姓氏族谱70多部,还收藏有新续修的《孔子世家谱》,收藏有各地方志200余部。

在河北,最有名气的是清河张氏,"天下张氏出清河",张姓始祖挥公距今四千多年。秦汉以来,张姓一直是清河县的望族大姓。据可考史料记载,自战国时起,清 河就立有张氏祠堂。如今,每年的5月28日为"中华张氏祭祖节",来自海内外数千张姓代表齐聚清河,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当地政府已把张氏发源地的这 一品牌打造成重要的文化、历史、经济名片,清河县县长张万双就担任世界张氏总会副会长。

家谱带动的家族文化研究,往往超越了一姓一家而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今年年初,廊坊成立的杨家将文化研究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研究会的组织和发起者 除了杨姓后裔,还有许多其他姓氏的文史研究者,除了梳理杨令公后人的家族脉系之外,对杨家将历史遗存的发掘和精神的传承是其主要的努力方向。

//wqjdgj.com/xuxiujiapuzhifengzaiyanzhaodadixingqi/67845fe76cc5e.article_3_104.html

下一篇:古籍书盛行 探访北方最大线装书印刷厂
上一篇:吴桥古籍线装书亮相河北茶博会

在线客服

金鼎古籍客服QQ
金鼎古籍客服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2006-2025 吴桥金鼎古籍印刷厂 地址: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开发区衡山道6号
电话:13703270687 0317-7345110 传真: 邮箱:wqgqs@163.com
QQ:406748693、821746771  冀ICP备12008604号-3 管理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