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古籍,是指编纂、写印于1912年前的书籍。珍贵古籍又称为善本,主要指具有较高文物价值、资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籍。不过,由于水火兵燹的破坏,古籍流传至今已是百不存一,而能保存下来的,也大多经历岁月侵蚀,损毁和自然老化也非常严重,亟待修复。
然而,在这轻描淡写的“补”字背后,所需要的工序却复杂精细。糨糊、喷壶、镊子、毛笔、小锤头……是修复师们最常用的“设备”;伏案工作则是最常见的状态。从拿到一本破损古籍开始,首先要进行核查,检查基本情况并加以记录,填写修复档案,就像医生看病,得先观察有哪些毛病,记录下来才好对症下药。
然后还要拆书给书页编号、纸张检测、配纸、制糨糊……等到真正开始修补书页的时候,修复师要将已经拆开的书页反面朝上,拿着毛笔在碗里蘸点糨糊,轻轻地涂抹在破损处,再用镊子贴上补纸,工序繁杂,且每一步骤都容不得丝毫闪失。
有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范围内古籍修复专业人员不到100人,这一行业的工作人员常被人们戏称为“大熊猫”。而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项目的实施,国图作为主要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开班授课等方式常年不断地向各省市相关单位传授技艺、培养骨干。截至两年前,全国公共藏书单位的古籍修复师已近700人。
当新员工入馆后,文献修复组内会指派有经验的老员工以“师带徒”的方式对新员工进行基本功与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并在技术达标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跟随老师一同修复藏品。这使得年轻修复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为日后独立开展修复工作做准备。而这种“师徒传承”模式正是国图将“国手”技艺一代代传给后人的重要保证。
国图有4件镇馆之宝:《敦煌遗书》、《四库全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而对国图古籍修复大师杜伟生来说,永乐大典的修复意义更为特殊。
笔者记得他在《永乐大典》全部修复后说的一段话:“《赵城金藏》1965年修复完成,因为时间比较早,我没能赶上;《四库全书》因为保存比较完好所以短期内没必要修复;《敦煌遗书》的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但由于卷数比较多,破损又比较严重,按目前的修复进度,等全部修复完成可能还需要20年,我估计不能亲历亲为到那一天了。所以,此次《永乐大典》的修复完成,可以说是实现了我的夙愿,也总算是没白端这碗饭,这辈子也算是没白活!”
我们应该为中国有这样敬业的修书匠而骄傲,为中国修书匠们的工匠精神点赞!
//wqjdgj.com/weizhongguoxiushujiangmendianzan/677db089cb80f.article_6_246.html
下一篇:
张衡《灵宪》全文
上一篇:
《新雕孙真人千金方》流传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