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版画类古籍在收藏市场上持续火爆,带插图的古籍已成了藏家追逐的焦点。时下在古旧书市场人们最常见的景象是:买家赏鉴古籍的程序是首页翻到最后一页,看看有无插图。而对于卖家,一本古籍往往只要有几幅图,要价就敢向上翻几个跟头。就连一些上档次的拍卖公司也来赶这个热闹,拍卖图录中往往要特别注明有图几幅,以增加拍品身价。有人戏称,古籍收藏已进入“计图时代”。但由于古籍中的插图情况复杂,既有版画刻本,又有表现形式与之极其相似的版画影印本、绘画石印本。这几种古籍插图形似而质不同,艺术价值不在同一层面上,市场价格相差十分悬殊。有一些新入市的收藏者就是因为缺乏对古籍插图种类的透彻了解,不知道怎样去鉴别它们,误将低价值的石印、影印插图当作版画购入而吃了大亏。因此,正确鉴别区分不同性质的古籍插图就成了众多古籍收藏爱好者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古籍中的插图按制作工艺划分,可以分成版画刻本、版画影印本、绘画石印本三类。其中版画刻本是一种雕版印刷品,它是通过镌刻的方法,将画家的线描画稿反镌于木质雕版上,而后刷印成版画,是古代画家和木刻镌工共同创作的手工艺品。一幅绘刻俱佳的古代版画,线条细劲流畅,婉细遒劲相兼,纤不伤雅,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中国的木刻版画有千年以上的历史,现存世最早的实物是出白敦煌藏经洞的唐咸通九年(868年)刻本《金刚般若经》的卷首扉图。版画在宋元明诸代一直繁衍不绝,尤其到了明万历年间,自徽派版画出,绘图镌刻工艺更是超宋轶元,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发展,被称为中国版画史上的黄金时代。入清以后,版画艺术渐趋式微,无复前朝之辉煌,但也有过一些精湛之作。因此古代版画历来都是深受藏家喜爱的艺术珍品。
版画影印本只是近100年西方照相印刷术传入后才出现的一种摄影复制品,属机械化制作的工业品范畴。但由于其复制的底本就是版画本身,复制载体和装帧形式又都是纸本线装,两者极其相似,尤其是按1:1原大复制的版画影印本,外形几可乱真。
绘画石印也是在上个世纪初传入的西方印刷术,它可以将画家的画稿直接移入石印版面,没有版画的镌刻刷印之美,与版画不属同一个艺术层面。但也因为绘画石印的画法特征与版画同出一源——中国线描工笔画,艺术上有相同之处,两者也极易混淆。
由于受制作年代的远近、艺术价值的高低和产量、存世量的多少等诸多因素影响,版画影印本、绘画石印本和版画收藏价值相差甚远,在上个世纪中期以前,版画影印本,绘画石印本不入“艺术品”之列,基本无人问津。只是到了如今,一是版画原本越来越少;二是岁月演绎,它们也增岁趋“古”,才逐渐被收藏者接受,但收藏价值仍与版画的真本不可相提并论。时下比较客观的评价,版画真本与版画影印本、绘画石印本的价值比应在10:1到100:l之间。因此分辨出不同性质的古籍插图,也就成了涉足古籍收藏的爱好者们必备的基本眼力。对此,笔者在多年赏鉴古籍中有如下体会,现作简单罗列,供有兴趣于此的藏家参考。
一是根据古籍的刊印年代和出版单位进行鉴别。由于照相影印、石印工艺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晚期的事情,大约在光绪二年(1876年)后,因此当一部古籍如果能考证、鉴别出是光绪以前的印本,那么它的插图就肯定是版画无疑。如果是光绪以后的,收藏者脑袋中就要多根弦,认真考证是不是石印、影印。当然,光绪以后也不是绝对没有版画创作,实际上清代版画的收山之作是宣统时天津文美斋刻的《诗笺谱》,光绪时改琦的《红楼梦图咏》还是版画史上有名的作品,只是这一时期版画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比不上以前。此外,由于影印本按原样影印了原书的书牌、序跋,在鉴别古籍的刊印年代时应更多地侧重于纸张、墨色和开本,避免被影印技术误导误断。
鉴别古籍刊刻年代还可与辨清出版单位结合起来。因当年石印技术是作为西方一种先进技术传入的,出版商并不讳言石印,有的甚至把它作为一种时尚的“卖点”标注在书牌版权页上。而有许多出版机构的性质就是纯粹的石印书局、如当时占据清末印书业半壁江山的三大印书局扫叶山房、同文书局、点石斋书局。除扫叶山房早期曾出过一些刻本外,同文、点石斋实际上都是石印书局,产品全为石印本和铅活字本。此外,有一些小书局,仅一间房、几台石印机就挂牌营业。有资料记载,清末民初仅上海一地,像这样有名可稽的石印书局就有50多家,书局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几乎翻印遍了当时所能见的版画类古籍。现今市场上存世的带插图古籍大多是这些书局所为。因此,只要能够确定是这类书局的产品,即可断定是石印本无疑(判断时须注意不要与清末各省的官书局混淆)。
二是根据有关著录记载辨别。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学术界就有一些学者(如鲁迅、郑振铎等人)注意到古代版画的特有艺术价值,曾专门对中国版画的发展史作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宋元明清以来著名的版画作品作过详尽的梳理和记载,出版过不少图录、全集形式的著录。如郑振铎先生所著《中国版画丛刊》、解放后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中的版画卷等。由于古代雕刻版画数量上远低于文字类古籍,存世的版画种不过千,册不达万,在学者笔下几乎没有漏网之鱼。而在清末民初坊间曾出现过不少以绣像、全图形式的小说唱本,时事民俗图画,插图多为绘画石印,与版刻根本不搭界。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收藏者如能读一些这方面的著作、图录,了解一点中国版画史,就不至于乱点鸳鸯,错将绘画石印本当成版画了。
三是根据印本的开本大小辨别。版画需要刻工在木质印版上手工雕刻出图案,而木板性脆易裂,且受硬度、吃水伸缩等影响,是不适用微刻的。因此,版画必须要保持一定大小的开本。早期的版画比较粗犷、写意,往往背景简单,只具备形象轮廓,没有后来的精细、工致。这个时期的版画较小,以上图下文或上文下图的形式表现。明中期以后,版画向精致婉约演化,小幅画面已不能适应,版画开始变成单幅满页,以适应镌刻需要。从存世品看,绝大多数版画常见的版框尺寸为20厘米X15厘米(上下各5厘米之间浮动),过大罕见,过小则刻工难以奏刀。而石印本由于采用了照相缩印技术,开本一般较小。为降低成本,清未曾出现过许多这样的石印缩印本。如藏者所见印本为小开本、袖珍本,虽图案线条丝缕可见,应必是石印本无疑。
四是根据印刷效果辨别。看古籍插图的印刷效果主要看两个方面:其一是看图案墨色线条是否带油渍痕。 传统木刻版画是用水制墨汁刷印,而石印是根据油水分离原理来进行印刷的,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水墨,而是一种特制的油墨。这样的印本墨汁干了以后,图案线条边缘往往有油浸洇痕,经久不退。可以说,油渍是石印本的标志性符号。其二要看有无凸版印刷痕迹。版画刻本须在木板上镌刻,图案线条比较硬,多有锋棱之感。印刷时需人工在凸版上铺纸印刷,手工操作难免在图案空白处刷上墨污,印纸上也会遗留些微压痕;而且雕版使用久了还会出现断裂,再印版画上会出现空白断裂纹。版画影印本无论是胶印还是石印,都是平面印刷,而它们在照相制版时往往会选择最新最洁之底本,并加以技术修饰,印出来的图案画面绝对干净无疵,既无雕版的断板纹,印张上也无手工刷印痕迹。
五是根据图画观感辨别。鉴别一幅插图是不是版画,还应从绘、刻两方面加以考虑。版画和线描画虽同出一宗,但有着本质的不同,版画是画与刻的二重创作,而线描画只是墨笔勾勒,是画家的单独劳动。两者在线条轮廓上“一硬一软”,有着不同的艺术观感。为便于创作,版画更多地重视人物、景物的轮廓线条,绝少水墨画的皴擦晕染。而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线描石印画,则较多地体现了外形轮廓上的柔软、流畅和景物的阴阳向背效果。如果作了对比,版画讲究的是“去其铅华,素面朝天”,线描石印画则更多地体现了“薄施脂粉,略显妩媚。”当然,也有少数明万历年间徽派版画精品,刻工刀下的线条,巳毫无生硬板滞之刀痕,几乎与画家的笔描无异,很难区别是画是刻。不过,只要我们多看实物(或彩色图录),多对照,细心品味,还是能够从神韵上看出两者的区别,从而作出正确判断。 上述几种版画、版画影印本、绘画石印本的辨别方法,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豫结出来,任何—种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在实际运用时要根据这些标准的精神实质,灵活运用,辨别时最好能做到相互印证,综合运用,切不可只抓—点,不顾其余,错误下结论。
//wqjdgj.com/tanbanhuamukebenyushiyinbenyingyinbendequbie/673bb7c9981b2.article_6_187.html
下一篇:
书籍装帧 独特的艺术
上一篇:
古籍修复步骤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