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讲:“盛世修志,家兴修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常有人问:
修谱真的值得提倡吗?人生总是要往前看的,修谱,不就是抱着过去不肯进步吗?
我这样都回复: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怎么知道未来该往哪里走呢?同样的,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一边回望,一边前行。未来这路能走多远、多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对过去了解有多少,以及从过去的岁月获得新的警醒和前行的动力。
中国社会复苏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们重新燃起了寻根问祖的兴趣,和对家族的认同。千百万人奔波于华夏各地,联络宗亲。
这种文化认同,是在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之外建立的家族认同。它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链接,完整构成了一个中国人自大而小、由国到家的坐标系。
在中国,没有一部家谱不会牵连国运兴衰、不以大时代变迁为背景;也没有一部正在编修的家谱,会忽略祖先在国运中的角色。
中国已不太可能再回到以庞大家族为基础的社会,中国人重建家风之路也还很漫长。
及至今天,中国人对于家谱的认识仍然模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可能还是富庶者或名门望族的专享。
而事实上,家谱的修撰工作,从来不是富庶者或者名门望族的专利,从家谱产生之初,官修谱出现的几乎同时就已经有了民间修谱。
直到今日,民间修谱仍然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日渐繁荣,这些致力于家谱编撰的寻根者似乎在追寻与恢复家谱的艰难之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对于修谱人来讲,一套家谱从准备,到内容收集,到文字定稿,到印刷成书,到颁谱庆典仪式,需要几年到十几年的时间,然而,即便如此,只要是颁谱仪式时,能亲自将家谱捧到手里,便所有的辛苦都不算辛苦了。
甚至,很多老人,在修谱之初,积极的参与,张罗统计人数、找资料、校稿子,却在家谱修撰完之前,悄然离世。虽说,生老病死是天命,但是活着的人未免唏嘘。好在,老人在遗憾的同时,也无憾,他有幸参与修谱,有幸见到子孙将修谱的重任担在肩头,他参与并见证了一脉相承的家谱文化,薪火相传!
死亡,是摆在社会人面前的生命常态,也是摆在修谱人面前的生命常态。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原主任李吉曾说:“寻根,是生死以外,人类的第三种本能。”可惜,致力于修谱的人一代代的老去,一代代的告别,新一代的子孙却鲜有人寻根。
好在,在老一代的修谱人夜以继日的辛劳和寻访中,越来越多的续修家谱被送到年轻一代的手里,有一天他们翻看家谱,也开始准备为家族做些什么了,那这一代人的良苦用心便没有白费。
回想一生,无愧国家,无愧先辈,无愧子孙,吾之所望!
文/高晓梦 首发/金鼎古籍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吴桥金鼎古籍位于河北吴桥经济开发区,是由中国新闻出版署批准设立的印刷古籍图书的生产企业。建厂十余年来,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做中国“最美的书”为宗旨。
✎2006年影印了中国最全的百科类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2013年影印了中国最大的佛教巨著——《乾隆大藏经》
✎2016年建立中国第一家线装书博物馆——河北古籍印刷博物馆
✎2012年入选线装书行业唯一一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
✎2013年金鼎古籍线装书工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金鼎古籍(河北古籍印刷博物馆)入选河北十大文化产业项目
//wqjdgj.com/niyiweixiupuzhishifushuzhehuomingmenwangzudezhuanlima/677cf9a48d972.article_3_335.html
下一篇:
如何开展新家谱的编修工作?
上一篇:
2017年吴桥县新兵入伍仪式在河北古籍印刷博物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