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13703270687 0317-7345110
|
|
|
|
|
古籍知识
|
|
|
|
古籍真假辨别收藏全解 |
来源:本站 | 发布时间:2016-09-17 | 浏览量:317940 |
买卖古籍(包括古物),许多骗局令你防不胜防。
首先提示大家,市场上早就有假古籍了,主要有两大系,一是假得稍有常识就知道是假,主要是各古玩市场地摊儿上及网上叫卖蒙骗为最多。
1.装订线不自然。
2.拍照故意小、模糊、不正面、关键的部位回避
3.用图像软件调色或者作旧
4.书口处浸色太重太鲜明
5.故意卖缺本,头本没有
6.卖书同时卖旧(作旧)纸张及相关造假古籍材料用品者
7.假的旧物品当古老的卖,这种人什么都可能是假的;有例子,潘家园子批发20元的东西在网上标价2800元。在我们家路对面个人摊上要价500元,你故意嫌价钱高而起开时,降价至150元,你说想要但认为价高,还价50元往往和就会成交。当然了,他还赚了30元。
8.玩文字圈套
9.和刻本或者民国书容易仿,更加难鉴别
大家收藏古籍时,要慎重。
另外,和本(和刻本)日本早期印制的中国内容古籍,相信市场前景蒙胧,大家谨慎评估后再伸手。
在旧时代,与新型印刷方法非常不同,印制书籍所用的墨质,与现在差异较大,主要用松烟或油烟炼成的的精细炭粉末作原料,用水调和,掺上相应量的植物胶和制而成,可以称作水溶质印刷胶墨。
用这种胶墨印制而成的书籍,纸张上的墨所含水份挥尽,胶质也会很快老化挥发,最后只有松烟或油烟粉末的碳墨素附着在上面了。
现代人仿印古籍时,往往不通旧技艺,或者只是为了以小本试小“市场”,不懂鉴别的人为多数,他们的销售对象就对准了这样的群体,所以采用现代设备仿制木刻等,甚至,用扫描仪扫描后制成胶版,或者用纸版8开小型印刷设备来完成,其印刷速度是传统手工印刷的无数倍,所多采用油墨(即使是胶墨)印刷。因此,鉴别仿制古籍的真伪就容易多了。
现代机械印刷所用墨,是有气味可以凭我们的嗅觉闻到,我们就可以通过墨的气味来辨别古书与现代仿制品。辨别古籍真假时,除看纸张纤维和老华程度、印刷着墨效果、装订效果及诸多如版本、目录、序等重要章法外鉴别,以我们的嗅觉来鉴别墨的味道也很容易断定结果。
而在网上淘古籍,可能更需要多方面鉴别能力了。
方法另文一:
在使用文献资料时,有一个用书真伪的问题。特别是在众多的古代文献中,存在着一部分伪书。辨伪的目的,在于恢复书的本来面目,以便更好地利用,而不是对伪书一概排斥,因为有些伪书同样具有文物考古的价值,如仿宋元本是最为珍贵的古籍版本。对大多数读书人来说,辨伪是阅读研究的第一步。在阅读和研究之前做一些辨伪的工作,比如知道古籍有真伪之分,而阅读时取审慎态度,撰文时不引用伪书,或对引用伪书的情况加以说明,总之,了解古籍辨伪的历史情况、态度、途径和方法等,都是必要的。书籍的创始在文字发明之后,各时代因材料和装订形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上古到秦为简牍时期,秦至唐为卷轴时期,宋至清为册叶装时期。简策是最古的书籍,久已失传,现在能见到的是出土的一些断简残篇,无法伪造。卷轴书籍在社会也早就绝迹,一般人很少能见到,伪告别实际情况很困难。所以古书应以宋刻版书籍为最古,并以宋版书为最佳。宋代刻版字迹清晰,没有错字、缺文;书写均出自名家之手,笔划粗细极有规律,其中精品有欧柳笔法;纸张质以远销,墨色清润,印刷墨色恰到好处;即使纸着水湿,干燥后并无水印;书中格用单边,遇有宋代帝王的姓名名,在印书之前每字缺一笔,是为了避讳。宋代以前传世之书,宋代刊行刻印了很多,后世再没有重刻,其中以佛教、医学两类居多。宋刻版书籍中以活衬竹纸的质量最好,但存留下来的很少,极不易得到,古籍辨伪的方法,明代胡应麟《四部正伪》具体提出了8种方法,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也总结出12条,都可能证。一般来说,有下面几个简而易行的步骤:
一、查阅历代书目。如果某一部书,前代表公私书目都不曾记载过,在以后某一时期突然出现,这部书可能是伪书。
二、寻找各种旁证。一部书写出后有没有人加以引用,后世有没有人发挥,如有,它可能是真的。如果前人引用和现在的本子、文字有出入,现在的本子就值得怀疑了。
三、审核作品内容。从作品内容看,如果书中记之事和作者处的时代不同,就可能是伪作。
四、检验语言风格。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语言特点和风格,这种风格是鉴别作品的有力依据。作品的语言反映了一定时代特点,作伪的人不管手法如何高时,有作品的语言上总要露出破绽。海内外书籍鉴赏家品评古书以典、六经、骚、国、史记、汉书、文选为最,以诗集面家次之,文集道释又次之。元刻仿宋的书籍在初年还有善本,以后则越来越差。
方法另文二:
辨别中国古籍各种本子的真假和优劣。版本鉴别约起源于中国雕版印刷术普及后的北宋时期。《宋史》“邢传”中记载:“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版本大备。”但是,在科学研究中运用文献资料的本子,以说明其论证的依据和出处,则把写本、刻本、活字本、铅字本、石印本、影印本及手写或印刷等各种方法形成图书的各种本子,总称为“版本”。
古籍版本的种类 主要有:
写本是用手写成书的本子,包括:写本、稿本、影抄本、传抄本等。
刻本又分官刻本、私人刻本、坊刻本三大类。官刻本是指历史上各朝代中央和地方的机关衙署及其附属机构刻印的本子私人刻本也称“家刻本”,包括个人、家族和家塾刻本等。坊刻本是指以刻印书籍为营业的书坊所刻印的本子,刻书中的牌记有“书坊”“书林”“书籍铺” “经籍铺” 等名称,书目中亦有称之为“书棚”的。按区域划分, 刊刻古籍著名的有浙本、 闽本、蜀本之称。
活字本包括:“木活字本”、“铜活字本”、“泥活字本” 等。金属活字印本还有锡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字本等。
其他有复刻本,亦称“影刻本”、“翻刻本”,还有写刻本、套印本、彩色印本、公文纸背印本、批校本等。
鉴别古籍版本的方法
①对原书所具有的记载、特征和其在成书后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记录资料进行考察。一般从书名叶、牌记、序跋,采用的字体、行款,以及批校、题跋、藏章、装订格式,所附的刻工记录,书中避讳字考查。例如:清陆心源著《宋楼藏书志》书名叶,前半叶刻“宋楼藏书志曲园居士俞樾题”,后半叶刻“光绪八年壬午冬月十万卷楼藏版”,据此可知刊刻者和版刻年月。又如:北宋刻本,字体刚劲硬整,南宋刻本字体渐趋圆润,元代刻本字多“软体”,明代刻本多尚楷体,明末至清的刻本形成横细竖粗的印刷字体,这仅是宋至清刻本字体衍变的轮廓,实际变化繁复得多,要细加区别。
②通过书目著作考查鉴别古籍。考查书的刊行流通情况,现存各种版本情况,历史文献记载,或考查原书与历史所记载各本异同及其特点,单凭文献记载和文字材料,不能看到古籍原状,在判断上受到局限,可利用古籍书影图谱帮助识别。对前人有关图书的记述(如书目、论著等)要经过分析研究论证,其中有些可能是考查不周或论断有误的,从而作出适当、准确的辨识。
③从不同的制版工艺所形成的版本特征来加以鉴别。古籍版本大致可分写本和印本两大类 ( 捶拓、铃印的图籍不计在内 ),以印本为多数,印本中以木版雕刻印本为多。例如:刻本字迹锋芒棱角完整清晰,说明此本印成较早;字迹锋芒尽失,漫灭残损, 版片断裂,说明是较晚的印本,等等。
④鉴别古籍要注意伪本。古籍不仅具有文化学术价值, 且具有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但在社会流传过程中它又是商品,因而产生一些投机的书商和“伪造者”。例如:以残充全,将原来有残缺的书加以裁改修补,充作完整的书;加盖伪章,冒充原书为著名人物收藏或“加工”(如批校等)的珍本;挖改描补,把较晚的刻本经过挖改、描补等,充为早期刻本或少见的“珍本”;撕去原书序跋,藉以伪充前代旧刻古本,等等。
鉴别版本需要不断实践, 反复考查,增加感性知识,积累经验,争取多看实物,以书影图谱作研究的补充和参考,逐步做到确切了解和掌握。
中国古籍版本鉴别
中国古籍历代流传,数量极大,门类繁多,同一种书经多次翻刻、传抄,版本繁杂,舛讹丛生,给后世利用和学术研究造成重重困难,因而古籍版本鉴别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研究工作。从事古籍版本鉴别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史知识和版本学、目录学知识以及长期的实践经验。
刻本书
刻本书的鉴定依据
字体
是决定版刻时代的主要依据。汉字是方块字,不同时代写字用的笔和写法有所演变,刻工的操作方法与技术水平也随时代有所发展,在字体结构等方面形成时代特点与差异。除时代特征外,刻版印刷发展的地区还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从事鉴定工作,必须熟悉各时期、不同地方的刀法特色,掌握常人不易觉察的字体同异要领,从而得出判定。
牌记
为刻书标识。一般在书的卷尾,也有在序或目录之后的,文字有详有略,主要标明刻版年月及出版者。宋元以后多出现于坊刻本。元、明、清三代的私家、官府、书坊刻本使用较多,形成明显可资查考的依据。但有些影刻、翻刻本也把原书牌记摹刻下来,所以要参照其他特征加以辨析。
序跋
古籍大都有序跋。其内容多为阐扬本书著述的优长,记述刻、抄的经过和年代等等。鉴定者可从序跋正文及署款判定该书版本年代及真伪、讹托,从而成为鉴定古籍的依据之一,但须留意一书多刻时照刻底本的序跋以及抽撤刻书时的序跋的情况。
刻工
宋、金、元、明、清的刻本,常在书中镌有刻版者的姓名。有的一部书的刻工多达数十人。刻工历来受版本学家重视,从刻工姓名可了解版刻时代与地区,是最直接的依据。但明、清一些影宋刻本,也把原刻本刻工摹刻下来,容易造成误认;同一刻工刻的书也有年代的不同。因此还须结合其他旁证以作出准确判断。
避讳
封建社会用字最讲避讳,有避帝王讳,有避家讳或尊者讳。元代不讲究避讳,宋代及清代康熙、雍正以后避讳较严格。后世版本学家常以避讳字作为判定古籍大致时代的依据。但应注意翻刻、影刻本保留原书避讳字的情形。
版式
由于刻书时代不同,书的行款版式变异较为鲜明,虽有交错、例外,但有基本规律可循,例如宋版书的书口(版心)多为“白口”,而元版及明前期版本多用“黑口”。对行款版式的鉴定历来被视为重要依据之一(见雕版印刷文献、中国古籍形制)。
纸张
关于印本和写本书的用纸,前人没有系统的调查研究资料可供参考,很多纸不知其名称,而文献中提到的纸又难以与实物相联系,鉴定时所能根据的仅是纸质的精细厚薄,颜色的黄、白或灰以及帘纹宽狭而已。宋代有的浙刻本用白麻纸,纸质较匀净,有韧性;四川刻本也用白麻纸,有些纸质较粗,甚至有透空小孔。南宋初期福建印书所用竹纸,质地细润,纸色较白,但以后多用黄色竹纸,因而从宋、元到明代,黄纸成为福建印本的特征。明代以棉纸为贵,棉纸有厚薄之不同,纸质细润,白棉纸印书成为明代特色。明末出现了开化纸,纸质细白匀净,清代以开化纸印书最名贵,连史纸、竹纸应用亦多。宋以后,还有用公文纸(公牍纸)和其他册子、信札等旧纸的背面印书的,这些公文纸如载有年月也可借以推断印本的大致时代。总之,书籍的用纸是识别版本的一项依据,但要多作比较,因为有的书刻印于宋代,后世仍可用其书版再印,而区别初印本和后印本,只能从纸张来判别了。
抄写本
抄本和稿本的鉴定
印刷术发明以前,古籍都靠抄写流传。印刷术发明以后,甚至在雕版印刷普及以后,抄写本仍在中国传世古籍中占很大比重。历代流传的抄本,数量可观,质量也参差不齐。抄本之外,藏书家的手写本及学者的稿本更是古籍中的珍品。因此对抄本和稿本的鉴定十分重要。其鉴定方法,首先要从书写字体的一般时代特征入手,与鉴定刻本之刀法道理相同。有不少抄本标识较为明显,很多藏书家传抄的书都用印有专用格式的纸供抄写。如明代祁承?家抄本在版心下镌有 “澹生堂抄本”字样;毛晋家抄书有一种黑格纸,版心下镌有“毛氏正本汲古阁藏”字样;清初曹溶家抄本所用纸的版心镌字为“李曹氏倦圃藏书”,等等。这些标识是鉴定的重要依据。此外,个人书法的风格、书中的避讳字、作者的时代等等,都是抄本和稿本鉴定的依据。
其他旁证
有助于鉴定的其他旁证
印章 古籍上盖有某人的藏书章,说明该书曾为某人所藏。流传久远的,藏印随之增多,可从中看出文献收藏的源流。著名藏书家大多有书目传世,由藏书章对照其藏书目录有助于考核一书的版本。但藏印有真伪之别,有条件时,可将真伪藏印比较对照,细察印章篆法和印泥色泽,加以辨别。
批校题跋 古籍常经前人批校题跋。题跋中常包含目录学、版本学资料,对古籍鉴定有一定帮助。对待批校题跋应加分析,要以其本身质量、出自何人手笔,以及内容、字体来确定其可信程度,辨别其真伪。
文献资料 各种文献资料中有很多关于版刻的记载。一些书目、笔记中常有记述文献著述、流传情况。一些地方志中的艺文志收有当地的刻书目录。有些著述,如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十一,有《元刊本资治通鉴音注跋》一文,就曾辨明元刊本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一书中虽有王磬序,但并非元兴文署刻本。这些都是有益的旁证。
真伪鉴别
古籍版本的真伪
前人有关于伪书之说,是指某一种书假托为古人著作,不属版本鉴别的范围(见中国古籍辨伪)。当古籍作为商品买卖后,一些人为了牟利,通过种种手段,或把原书时代提早,或以残本充作全本,以提高书的价值。明代就已出现冒称宋版的情况。在鉴别古籍版本时,应时时注意作伪现象。作伪常见的手法有两种:一是利用明清以来的影宋刻本或质量较好的刻本,去掉原书的序跋牌记,以充宋刻。如明嘉靖四年王延喆刻本《史记》,是照宋本翻刻的。书中多处有王氏刻书牌记,多镌于某一卷之末。去掉牌记不易察觉,常被充作宋刻。再如清康熙刻本《通志堂经解》中《经典释文》及某些宋人解经之作,也被人冒充宋本,高价出售。二是在原书上加工作伪,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手法:①剜改原书版面,补刻另一书名。②剜改原书牌记,充作早期刻本。③剜改原书的目录和卷次,或去掉目录,以残本充全本。④假作牌记。⑤染纸。
//wqjdgj.com/gujizhenjiabianbieshoucangquanjie/67683945b44f4.article_6_260.html
下一篇: 古往今“联”
上一篇: 中国家谱文化,90%的人不知道的家族奥秘!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