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不幸福,有情才幸福,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答案。
宰予曾批评三年之丧太久,认为一年便够。
孔子问他:『当你父母死了不久,你能吃好的穿好的很安适地过日子吗?』宰予答说:『当然可以。』
孔子说:『要是你心里过得去的话,你便这样干吧!当一个孝子居丧的时候,他吃好东西不觉得有味,听音乐不起劲,甚至住华丽的房子也觉得不舒服。所以他禁绝了一切享受。要是你处之泰然无动于衷的话,就随便你怎样吧!』
宰予一走出去,孔子便对其他的说:『予太不仁了。当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内都在父母的怀抱里。所以普天下的人都定为居丧三年。宰予有没有报答父母三年怀抱的恩德呢?』孔子骂宰予不仁,就是谴责他对父母无情,对父母的死无动于衷。
儒家维护孝的礼节,目的在提倡情感教育,然后透过情感教育来维持一般人的道德水平。
和儒家差不多同时的墨家,主张废除丧葬仪式。那时,维护丧葬仪式最强力的人是孟子。他根据恻隐之心的原理来解释葬礼的必需。
他说:『上古的时候,一个人的父母死了,随便的丢到沟里去。但隔了一段时期,偶然再经过弃尸的地点,看见野狐狸来吃死人肉,许多虫聚在一起来吸吮腐化的尸体,心中非常难过,满头大汗,不敢正视。于是回家拿锄头铲子再到弃尸的地点把尸体用泥土掩盖起来,由此可见孝子仁人的葬父母是本看对父母的亲情,是有个中的道理存在的。』
此外,孟子解释用棺椁的原因,不是为了外表的漂亮,而是不忍使死者的肌肤直接和泥土接触,这样才尽人子的一点情分。这就是说葬礼和棺椁的起源在人心的深处--对死者的深情厚意,对死者的恻隐之心,对死者虽死犹生的态度。
从『情的哲学』的立场来说,宋明理学不算得是先秦儒家的嫡裔。能把握人情的极的极致而把仁心发扬光大而无理障的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给予杜甫『诗圣』头衔的人未必能领咯这一点。但『诗圣』这一名称对杜甫来说真是恰到好处,因为他继承孔孟两圣把人情发扬光大。他的诗歌感人肺腑的力量,比论语孟子还大好几倍。
他描写人情的深度,沉郁顿挫,回肠百转。广度方面,简直包罗万象。他的描写和他的妻子两地相思的『月夜』,固然是家传户诵之作。『羌村』和『赠卫八处士』之作,写和妻子及朋友久别重逢的情景。友情,离情,对时光无情慨叹之情,对世事难料而感到茫茫然之情,寥寥数语,描写得淋漓尽致。
杜甫对情的抒发,绝不限于家人和朋友。看看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最后几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辞句,不是仁者之心,绝对不能写出来。他但愿天下的穷人都有好房子住,自已冻死也甘心情愿。这种情,已经脱离了个人环境的圈子,而是对一般贫苦大众的同情心。
他那被人称为最够写实的『三吏』和『三别』,简直就是恻隐之情最质朴最自然的流露。其中『垂老别』一首,写老翁被迫当兵和他老妻别离的情况,其中有几句,真是缠绵哀怨:『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不必归,还闻劝加餐!』我每逢读到这几句,心头中产生无限悲悯之情,好几次都几乎掉下眼泪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称颂李后主的词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实这句话拿来颂扬杜甫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他描述人的苦痛,是真纯的恻隐之心的流露,俨然有大乘佛教中菩萨的心肠。不过他的思想是儒家的,上承先圣孔孟的仁道立场,来把人情在文学上发挥到极致。可惜讲中国思想史的人,往往把他忽略。
可能有人这样想:诗人的情感一定丰富,那可以代表一般性的中国人?
但是,我要告诉诸位,第一,在中国社会里,通俗和典雅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杜甫的诗歌雅俗共赏,白居易的诗老妪可解。第二,中国人人情的丰富和受教育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相反地,许多中国人在美国读到硕士博士,受教育愈多,愈失去本来纯真的情感。
一个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远在一九四八年,在天津城外一条河边,一天发现了一束芦苇草包着一副死人的骸骨。这是一个女人的尸骨。她的丈夫姓张,是一个煤矿工人。为了找寻生计的缘故,十年前两夫妻离乡乡别井到东北去。八年后,那做妻子的病逝。张某人把他的妻子埋葬在临时墓地。过了两年,因为煤矿被政府封闭,张某人没有工做,迫得还乡去。他不忍把妻子的骸骨留在异乡,于是把尸骨掘出来,用茅草包好,带看三个孩子,星夜赶程步行回乡。走到半路,一天晚上,在天津火车站附近的墙边歇宿。有一个小偷,以为茅草包看的是甚么珍贵的财宝,把它偷了。后来发现是尸骨的时候把它弃在江边。张某人一发现他妻子尸骨失踪,立即报告警局。其后找着了。当地政府为了卫生的关系,要他把尸骨就地埋葬。他不肯,说道:『我每天晚上拿它当枕头来睡,我也没有生病。』当局见他情挚之深,让他拿尸骨还乡去。这一小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单纯的煤矿工人,并没有读过潘岳、元稹、杜甫、苏轼、和陆游的诗歌。但他对他已故的妻子,却是情深义重。这小故事除了展示对死者情感之外,还揭露中国人对乡土之情。
中国人情感丰富,不但及于已死去的亲属,而且及于和自己完全无亲属关系的已死的古人和他们的事迹,陶渊明的咏荆轲是纯粹咏史之作。『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两句,写尽中国人对圣贤豪杰的深厚情感的独特的气质。
咏史诗和怀古诗写得最好的,是伟大的诗圣杜甫。他咏诸葛武侯的其中一首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位大概会这样想:诸葛武侯才气纵横,人品清高,加上鞠躬尽瘁的精神,当然使后人崇敬。
然而杜子美的丰富情感是多方面的。他对任何动人的故事,都寄以无限的情怀。都听过昭君出塞的故事吧。这故事没有圣贤可崇拜,也没有忠臣烈士可敬仰。但王昭君不幸的遭遇已足够使我们情感丰富的诗人写成千秋绝唱:『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以上所谈的,是人对人的情,后死者对已死者的情,和我们对古人和历史的怀古之情。最后,我还要特别提出的是我们中国人对物也同样有情。
西方人对自然物一开始就以“想知道”为主,再进一步便是征服自然。中国人自始即感谢天覆地载之恩而对天地有无限感谢和崇敬之情,这是一种道德和宗教的意识;
另一方面,中国人对自然物采取欣赏的态度,这是艺术的意识。这和西方人用科学的态度征服自然很不一样。
在十九世纪以前,西方人视自然为一堆死的物体,并没有生命在其中。中国人一向视自然为有生命的机体。
今日的社会,尤其是美国的社会,个人主义流行。是『家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人与人之间没有情的感通,是人与人间的孤立。
中国文化的『情』,是世界人类精神病的良药。因为生在无情的社会,虽生犹死。中国虽然物质文明未赶上西方,但人类的幸福不能以物质衡量的。『人情』是我国文化的最宝贵的遗产。
不论是对父母之情,子女之情,兄弟姊妹之情,朋友之情,乡土之情,家国之情,先祖之情,历史文化之情,甚至于对自然物之情,我们都要加以爱护,加以珍惜,加以发扬光大。我们可以离去锦绣河山,但我们数千年传下来的、人情、传统,是我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绝不能让它失去!
//wqjdgj.com/dongxifangwenhuadapengzhuangzhongguoxingfuganwanshengwuzhigengshengyichoudexifangguojia/673ac8091d623.article_6_270.html
下一篇:
古籍知识:古籍版式知多少?
上一篇:
还敢说自己很博学?这几个叠字怎么读你都不知道!